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 刘勇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数据的强力支撑。近年来,贵州稳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大数据赋能农业现代化作为大数据赋能“四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数据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新兴战略资源,其具有的数据挖掘、分析、预测等功能与农业发展有效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手工劳作的不足。新国发2号文件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指明了方向,大数据将成为农业新一轮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推动大数据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以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涉及到的育种、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环节的科技应用,保证特色农作物的管理科学、生产高效和质量可控。要完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山地农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挖掘海量农业数据,在建立环境气候、农田土壤以及虫灾病害等农情数据源的基础上,建设收集、存储、分析和决策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争取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农机用具和农业装备的智能联网上,要达到多机物联、动态操控和协同作业,以此提升作业效能和耕种效率。

促进农产品市场供需数据精准对接。根据农产品特殊性和消费群体多样性,发挥大数据的实时和精准优势,打造全域范围的农业数据系统。首先应建立农业信息供需数据库,收集地域人口分布和结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产品种类和特征、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等数据,并进行快速整理和有效筛检。其次应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数据库。深入分析农产品价格周期和销售情况,对重点农产品的供需和价格实行预警监测,引导农民与市场信息的精准高效对接。最后应建立农产品利润分析数据库,统计分析农企和农户不同阶段的实际成本和盈亏数据,引导农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构建“大数据+农产品”智能流通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黔货出山工程,探索农产品品牌数字化开发、数字化营销新模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体,整合农产品电商平台线下线上数据,培育微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经济,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就近增收。拓展农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和渠道,开发农产品包装、仓储、配送新途径,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现代化物流产业链,并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类、数据整合等,对物流各环节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操作,提高生鲜农产品运输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追溯,通过数据记录、标识标记、信息关联和权限管理构建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信息链平台。

培育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农业现代化对科技和“人”的需求同样明显。一要培养既懂农业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农业农村数字化培训和科普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信息化技能,塑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要实施城乡人才统筹发展战略,运用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激发城市大数据人才入乡创业的干劲,创造农村青年群体返乡就业的条件。三要打造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团队,推广“科技小院”工作站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更多的农业教授、高校研究生、企业科技人员和政府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村指导,为农民传授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下乡惠农的利用价值。

此外,由于大数据拥有大量基础数据,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其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数据安全,随时做好数据风险防范,还要对大数据相关技术进行不断优化,将复杂的界面直观化,繁琐的操作简单化,便于学习和掌握。

 

【打个小广告:在线学习考试通过可以获得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的大数据职业技术证书,欢迎个人和机构垂询 18600166209(微信同号),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