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审计活动已成为时代趋势。尽管目前运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审计活动还是遇到诸多困难,不过只要审计部门能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就可以推动大数据分析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通过完善相应的规范与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可以提高对大数据分析人员的培训速度,从而训练其大数据分析思维,更进一步地对审计管理模式加以革新。另外,也可以提升审计服务质量,发挥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功能,完成审计工作全覆盖,全面落实审计工作综合监管的责任。

 

 

一、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问题

(一)数据采集

数据收集是大数据分析审计工作的第一步。因为收集数据开展审计工作涉及多领域、多业务、深层次的大数据收集方法,这一环节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如何定义审计的大数据采集范围,审计大数据采集范围来自于被审计单位与履职工作有关的财政、经营和业务管理等数据,这也是审计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源泉。二是随着非结构化文档、网络数据分析等内容的磅礴复杂,国家实施《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健康蓬勃发展行为纲领》。是不是应该研究运用云计算技术在政府部门云端定期增加到审计大数据中心,是不是对非数据应该研究利用互联网的API接口、遥感方法等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收集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二)数据安全

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会直接威胁到审计数据的安全性,站在我国政府审计视角上,审计单位往往都会涉及大量和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如果发生数据泄漏的状况,不仅会给有关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危害到基层政府部门的整体形象,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使广大民众丧失对政府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家审计机关就必须设立政府审计机关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把某些重要审计数据保存出来,并保障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不能将审计数据泄漏出去,以避免影响政府审计机关的形象。

(三)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素养问题

审计信息技术化在大数据分析背景下逐渐提升了对人才的从业需求,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分析背景下必然要获得和以往相比更多的资源,为此就需要他们具备更加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技能方面,需要审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财务、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能适应完成当前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例如:采集数据、保存数据、清理整合数据、利用业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挖掘数据资源,并能利用疑点数据核实审计成果,继而从核实疑点数据过程中发现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相关部门和领域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因此需要重视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数据处理与标准化

多样化的数据对大数据处理和标准化而言都非常困难,要实现对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就必须解决数据处理不标准、不精确、不全面、低密度等数据处理质量问题,这一环节中又有两个关键问题亟待研究。

一是研究如何构建符合审计全覆盖特点的行业统计标准,先后制定了金融、税务、海关等十几个业务的数字规范。为了适应审计信息的全覆盖需求,这些审计规范也亟须进一步修改完善,怎样按重要领域、重大业务设计合理的审计数据处理准则,使该准则不但适用于本行业内所有审计项目的实施,更要为各业务数据关联分析奠定好的数据基石。另外,包括非结构化文档、互联网数据中的重要文字解析问题,以及结构化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文字的规范问题,其中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处理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是研究政府审计数据信息规范转化激励机制,多业务审计数据分析的规范统计整合、转移与整合流程是非常繁琐的,在当前受限的审计核算资料条件下,单靠地方审计机构力量实现政府审计数据分析规范转变是不实际的。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政府审计数据分析规范转化方法,在政府数据规范还不完备的初期,怎样组织发动全国全市审计机构力量合力进行数据分析规范化,怎样形成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统一、真实和完整,怎样从上而下地实行审计系统的数据共享,扩大审计成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二、大数据环境下改进审计方式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为大数据审计提供理论支撑

存储使用风险,主要是信息安全和大数据有效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大数据存储管理需要为散落于我国各处的审计机构、广大审计工作人员等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怎样能够形成规范的大数据管理权限机制特别关键。从国家的安全角度考虑,还是应当把安全置于首位。由于目前中国现行立法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有效运用范围尚未作出具体明文规定,因此大数据分析审计取证也缺少一定法律依据。中国现有的立法也并未规范对“电子数据”所实施的信息收集、分类等所谓面向数据内容的审查。同时,在大数据分析审计实践中的具体规范、业务流程、审计办法等均未定,所以需要突破法律法规的壁垒,逐步明晰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过程,制作好审计报告文书。以及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报告标准的选择、质量特征、重要性因素的确定等。

(二)树立大数据思维,创新审计模式

大数据分析思维方式已形成于大数据分析审计工作中,也是中国创新计算机审计方式的基石。尽管广大审计工作人员已经对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审计工作有了较基本的了解,但大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具体运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审计部门要把大数据分析理念贯穿于审计实践的全过程,并指导审计工作人员根据“互联网+”、智能审计等新思维,拓展审计视野。另外,信息化审核与大数据分析运用结合,采用“总体统计分析、出现疑点、分散审核、系统研发”的方法进行审查。例如在基层政府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对国家财政局一体化管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单位财务审计核算管理、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审计分析,形成了审计模式、剖析出疑点,这就扩大了政府审计的广度与深度。与此同时,将信息化审计与成效提高紧密结合,采取“研究专题、深入提取、效果明显”的方法,实现审计成效二次飞跃。审计部门要针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要点,调研出相应的审计热点领域,并对其出现的重大问题加以深入探讨,提出有助于完善地方国家管理、调控水平的审计意见、还可以设置预警审计等。

(三)以“金审工程”建设为契机,提高信息化水平

建设“金审工程”是我们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名称,由审计署统一策划,实施中心和各地审计机构分层建立。“金审工程”的应用体系按照要求,策划了审计业务管理与审计执行两大体系。审计单位要始终充分地注重审计信息化构建工作,并充分认识加强审计信息化构建工作对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信息化构建工作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摸索的经验,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审计事业全覆盖的必然需要。

一是建立纵横交织的全国审计网,完成各审计部门的纵贯互通,及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税务、社会保险、公积金、工商、公安等重点单位的横向互通,共同进行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工作。二是建设审计数据云管理中心,存储从审计机关处获取的各种关键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三是建设审计数据备灾管理中心,即时存放人员的零散财务数据,以有效地减少财务数据流失风险。

结语

各审计单位都要充分地注重审计信息化构建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积极的支持和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充分交流配合下,以此为契机着力建设高效率安全可靠的审计专网和大数据分析网络平台。